倫敦泰晤士河畔議會大廈的北角,聳立著高高的鐘樓,每隔一小時,大鐘根據格林威治時間發出沉重而鏗鏘的響聲,人們可以在數英里之外,耳聽鐘聲的回蕩,據
中國國旅旅行社的資料介紹,它就是
英國舉吐無雙的“大本”鐘。
——八五九年,大鐘由當時的英國工務大臣本杰明·霍爾爵士監制,因貢獻卓著,故人鐘被英國下院通過命名為“大本”,其意一是鐘大,二是取本杰明之名。鐘樓高九十七米,“大本”鑲嵌在鐘樓的上部,圓形鐘盤,面朝四方,直徑六點七米,時針長二點七米,分針長四點二七米,當它走動時,足足能吊上一個人,擺重三百零五公斤,大鐘共重二十一噸,鑄造時耗資二萬二千英鎊。“大本”至今每周要費兩小時上鏈。
關于“大本”的鑄造和安裝,曾有一段不尋常的經歷。當初的大鐘是一八五八年由斯托克鎮一家鑄造廠承制,在海運去倫敦途中,遇到狂風暴雨,船只顛簸在驚濤駭浪之中,險些翻個。運抵倫敦時,試調又失靈,音響不佳,且需一根粗重的鋼錘叩擊才行,因鋼錘太粗,結果把鐘敲裂了。后來改由倫敦一間工廠改造,鑄好后,打點時還是不響,因為時針太重,又只好另制兩根質地較輕的金屬針換上,結果又太輕,來回晃動,走不準,最后才換上兩根銅針。安裝時,曾動用了八名工人,十六匹馬力,一百多噸支架材料,花了三十二個小時,才把這個龐然大物運到鐘樓上。一九七七年的一天,運轉了一個多世紀的“大本”,因為年久失修,機器失靈,時針停轉,擺重不動,鐘聲消失了。此事,當時成為轟動倫敦的一條新聞,各報均加以報道。經過幾個星期的檢修,“大本”復而運轉,鐘聲又回蕩在倫敦上空。
“大木”被
出國旅游的游客視為倫敦的象征,如同人們看到高高的埃菲爾鐵塔就想到是
巴黎,見到
天安門城樓就知道是北京。凡到倫敦觀光的人,無不想在鐘樓周圍,站在議會橋上,欣賞倫敦這個獨具一格的景致,或留下在倫敦蹤跡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