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來源:北京旅行社發布時間:2012-06-30
去英國旅游倫敦霧多,世稱“霧都”,聞名遐邇。中國把查爾斯·狄更斯的名著《奧利弗·忒斯特》譯作《霧都孤兒》,更在中國讀者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紀 60年代中期,我在倫敦學習,對這里的霧天頗多體會。特別在冬季或初春,早晨步行去學校,經常走在煙霧彌漫的街道上,又冷又潮,總有種混混沌沌的感覺。時隔30年,我回到倫敦在使館工作,卻發現起了變化,倫敦霧天不多了。遞交國書時,女王問我,30年后是否發現倫敦有了什么變化,我第一回答就是“倫敦天氣比過去晴朗了”。她微笑著說:“確實如此。”英國是個島國,本來就潮濕,倫敦又處在地勢較低的英格蘭南部,潮氣難散,霧多也屬正常。但“倫敦霧”并非全是自然之故,而更多是人為所致。
過去讀英國小說,常被書中描寫的掃煙筒小孩的悲慘遭遇所震驚,尤其是詩人威廉·布萊克那些震撼人心的詩句:“我當時還喊不清‘掃呀,掃’/我就掃你們煙筒,裹煤屑睡覺”(《掃煙筒孩子》),“多少掃煙筒孩子的喊叫/震驚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倫敦》),更讓我禁不住流下眼淚。那時我還鬧不清個中緣故,后來才明白。由于天氣潮濕陰冷,倫敦家庭依靠燒壁爐取暖,燃料是木柴和煤炭。煤屑塞滿煙筒,只能用身材瘦小的孩童鉆進去打掃。工廠排出的大量煙塵加上家家戶戶放出的煤屑,污染了倫敦的環境,也造成濃濃的黑霧。掃煙筒孩子雖逐漸成為歷史,但燒壁爐的習俗未變,工廠照舊排煙,倫敦環境污染依然嚴重。樓房上面積滿煙垢,泰晤士河生物斷絕,河水散發出陣陣臭氣。緊靠泰晤士河的議會大廈,夏天也不得不關緊窗戶。
為改變這種狀況,英國在過去幾十年里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首先改造了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成為主體,原來的工廠或關閉或外遷,現在倫敦地區已沒有工廠,更看不到任何工業煙筒。第二是改變了燃料結構,幾乎全部使用油氣或電能。60年代中期,英國在北海發現油氣田,1975年開始產油,80年代進行大規模開采。英國煤礦現已關閉殆盡,除了個別壁爐出于傳統需要尚用無煙煤外,煤炭基本退出燃料歷史。北海油氣田的發現和開發,為英國燃料結構的徹底改變起了關鍵作用。
現在倫敦,看起來比過去清新多了。樓房整潔如洗,有的還呈現出爽朗的白色、乳白色或奶黃色。泰晤士河清波蕩漾,魚蝦暢游。河面已罕見繁忙的商船和軍艦,而只有游船和游艇來往巡弋。倫敦依然有霧,霧天次數大大減少。夏天偶有薄薄的霧靄,冬季大霧天氣則比二三十年前減少了一半,而且那種濃重黑霧也不常見。倫敦緯度雖高,但受暖流惠顧,四季溫差不十分懸殊。即使在寒冬季節,仍是樹青草茵。但倫敦畢竟緯度太高,晝夜變化顯著。夏天清晨4點多,已是陽光明媚,而晚上過了9點,太陽余暉仍映天際。冬季9點多,天還不亮,晚上4點來鐘,卻已夜色朦朧。夏天晴朗月夜,看著光亮如盤的明月把銀輝撒滿廣闊綠茵,我經常暗自感慨:只要人類善待自然,自然就會毫不吝嗇地賜福于人類。從倫敦氣候的變化中,也許可以得到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