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被事情耽擱了,我急急忙忙的趕回到長途汽車站時,早已萬家燈火。在站內餐廳吃了一頓快餐,正好趕上九時去東部的班車。盡管我因時間匆匆,沒有全面領略
加拿大溫尼伯的風情,但整整十二小時的走馬看花,也算對這個“門戶”城市有個一知半解了。打開
中國國旅提供的
加拿大地圖,赫德森灣躍然入目,它周圍幾乎沒有什么大城市,徹奇爾河口的徹奇爾港就格外引人注意,而這里也將是我的下一個目的地了。
沒有到過加拿大徹奇爾港這個地方的人一定以為這是個了不起的港口,至少是個中等城市。其實,這個每年出口二千萬噸谷物的港口,全部人口不到一千,比我國的一個普通小鎮(zhèn)還少。但千萬不能以人口多寡來衡量加拿大的城鎮(zhèn),因為它全國人口只有二千五百多萬啊。
加拿大徹奇爾人口雖少,歷史卻相當悠久。一六八八年,赫德森灣公司就在這里建立了徹奇爾堡,作為該公司從赫德森灣沿海通向
西北內陸地區(qū)的橋頭堡。兩個世紀以來,它一直在皮貨貿易中發(fā)揮著一個戰(zhàn)略據(jù)點的作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橫貫加拿大東西的太平洋鐵路修通后,徹奇爾的地位就一落千丈了。
在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
歐洲急需加拿大的小麥。草原三省的小麥當時都得靠陸路運到
蒙特利爾或東海岸的其它港口,然后再裝
上海船運往
歐洲,相當不便。運輸專家們終于又想起了徹奇爾,它就在草原三省的
東北角上,大草原上的谷物可以用火車裝到這里,然后上船通過赫德森灣直接運往歐洲。唯一的缺陷是這里地處北緯五十九度,冬季長達半年以上,長期封凍,只有八、九、十月可以通航。但不管怎樣,這三個月的時間內至少可以運出幾千萬噸谷物。所以加拿大政府權衡得失利弊后,還是決定建港。
加拿大徹奇爾港的這種游艇外觀別致,設備豪華,尾部有一個又圓又大的明輪推進器,頗似
美國密西西比河上的仿古游艇。它們沿著阿西尼博因河和雷德河緩緩航行,讓人們去抒發(fā)那思古的幽情。據(jù)中國國旅的導游介紹,除了這班晚餐游艇外,白天還有好幾班,晚上十點還有一班“月光舞會游艇”。想屆時河光月色,舞影婆娑,當是情侶們的天堂。更多
出國旅游報價,請登錄加拿大旅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