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7點。火車站廣場東側306路車。高速。不到1小時的車程到達兵馬俑,途經景點,華清池,我是從來沒想過要去。對于秦陵,還是一個未開發的大土堆,去過的人說看到的全都是人造景。所以不管售票員兼導游如何花言巧語,我是鐵了心坐在最后一站兵馬俑。下車的時候,車上就剩了我們五六個人,其它都被拉去秦陵了。從大門約步行10分鐘才到達真正的售票處。幸運,還是用那張學生卡買到了45元的半價票。歡天喜地隨眾人進了博物館。
參觀的第一個是“銅車馬展廳”。在昏暗的光線中看到兩座銅車,一號銅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銅御官俑。據說一號車是為二號車開道和起保護作用的,它的設計是非常美觀實用的。圓傘可以隨太陽的照射自由調節角度,這樣站立于傘下的人就不用擔心雨淋日曬了。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皇帝可以坐乘的車。車上有橢圓形的蓋子,車廂分前后兩部分,車輿內外繪有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據說此車的后半部分即主人乘坐的類似小屋子的地方,其設計相當于當今的空調,冬暖夏涼,旁邊開有小窗戶,前面開有小門窗,人在里面就像現在的起居室一樣自如。馬車主要由青銅所鑄,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于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馬車的各種鏈條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傘蓋的厚度僅0.1~0.4厘米,它是渾鑄法一次鑄出的,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么大而薄、均勻呈穹隆形的銅件也非易事。經過近6年的修復工作,二號車與一號車才先后出現在游客面前。
出了銅車馬展廳,向秦兵馬俑一號坑小廳走去。進了廳,一排排安靜、威武、嚴肅的兵馬俑終于出現在我的眼中。一邊感嘆一邊細細觀看觀賞起來,尤其是將軍俑和武士俑更是氣宇軒昂。我在幽暗的展廳里穿行,很多沉默的兵俑在我視線里展開,不同的面部表情,一樣淡淡的微笑和空洞的眼睛充滿了別樣的意味,我努力的探出身,想靠近些,再靠近些,凝望他們,試圖探知那平靜背后的波濤洶涌,可是始終感覺到的是一股巨大的隱忍,就像這個民族本身,有一種宿命的接受和信服。
一號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他們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后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由于一號坑內進過水,在建成后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軟而導致局部塌陷,現在隔墻比陶俑低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從一號坑后邊的旁門出來,就直奔二號俑坑了。因為二號坑破損比較大,所以坑里完整的俑只有少數。此俑坑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的軍陣,四周廊內有立射武士,中間過洞內是跪射武士,后排有徒兵和騎兵。這幾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系,集各軍兵種于一個陣列中。
三號俑坑,很明顯,它比一、二號俑坑都小得多,但我覺得它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個。坑內的地面均為當時的磚頭鋪成,非常平整,武士排列相向而立,就像現在站崗的警衛一樣,井然有序。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據說這兒便是秦軍的指揮重地了。
最后,去看了360度環幕電影。在這里,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秦始皇時期制作兵馬俑那種興師動眾、傷財勞民的緊張氣氛,亦可以欣賞到古代那些民工巧匠們燒制陶俑時的工序流程。當看到楚霸王項羽火燒
咸陽城、殺戮秦宗室時,不禁有人恨恨地說到:“這個項羽,要是沒有他,現在兵馬俑不知該壯觀多少倍!”是啊,要不是項羽的貪心和復仇,這個地下王宮便會讓后人們更直接地感覺到秦始皇當時雄霸四方的野心和威風了。
在這看影片的外國人較多,他們也會一直細心地看完整個片子。而我們自己人,大多是看了幾眼后,便急匆匆去下一個景點了。片子是純英文解說,沒有字幕。不過,這并不妨礙觀看,正所謂中國人看得明白,外國人聽的懂。只是這里沒設座位,大家都是站著或倚靠著墻看,很多人都是參觀完三個俑坑再來這里的,都很累。如果以后這里人性化設置一些座位就更好了。
即使很累,但還是堅持看完片子,走出電影館。
此時的廣場,驕陽正烈。一棵棵樹上正盛開著片片芙蓉花。這樣的場景,一直留在我腦海里。在此后的日子,那些英勇的兵馬俑士,在我記憶中,他們的神姿面龐始終映現在那片粉紅色的芙蓉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