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開
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之前,不妨再回顧一下婆羅浮屠修建的艱難過程和多災多難的經(jīng)歷,這里能夠保存的這么完好,在
中國國旅導游的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顯得婆羅浮屠更加彌足珍貴,值得全世界的人民來保護和欣賞。
據(jù)一般傳說,修建婆羅浮屠的當時至少有十萬以上的勞動人民,費了十年以上的時間,才在文池蘭平原蓋造起來的。十五世紀以后,回教南宋占了統(tǒng)治地位,佛教逐漸衰微,據(jù)說當時有虔誠的佛教徒,擔心這座紀念碑式的佛教建筑物被毀,設(shè)法把它用泥土埋沒了。
直至十七世紀,才又由當?shù)鼐用癜l(fā)現(xiàn),經(jīng)過1814年和1911年兩次修復,然后才恢復了當年的面貌,只是許多被毀的佛象和缺角的石壁浮雕,已無法補足了。即使有了這樣的殘缺,對于研究
亞洲歷史和佛教文化的人來說,這座偉大的佛塔,還是很有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的古建筑。
可惜我們不是專家,也沒有更多的時間,無法深入地探索這個偉大的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shù)寶藏。例如第一層甬道上圍欄浮雕的上部,東門第—組壁畫,共四幅,表現(xiàn)的是佛經(jīng)里的牝虎的故事。第一幅是菩薩降生婆羅門的嬰兒,在舉行降生儀式;第二幅是菩薩長大后得到許多門徒;第三幅描繪著菩薩和一個門徒在荒野中,路過一頭饑餓的牝虎,已經(jīng)無力為乳虎喂奶,菩薩舍身喂虎(這一幅的牝虎已剝落,但乳虎的神態(tài)卻很可愛);第四幅是菩薩死后,萬人敬仰他的遺骸。這樣的一組四幅的壁畫,只見第一層東門上部就有三十四組,每組一個故事,人物生動且性格突出,情節(jié)簡單但涵義深奧。
從這些驚人的藝術(shù)杰作來看,1100年前的
印度尼西亞勞動人民,已有這樣高度的藝術(shù)水平,那么那個年代的文化發(fā)達是可想而知了。
看著印度尼西亞人民保護這棟建筑的精神,就可以看到這里的人民對于佛學的崇拜,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國旅的導游竟然知道如此多的佛家知識,我想,如果我們在這里呆個一年半載,說不定回國后都能成為半個佛學專家了。更多
海島印尼巴厘島旅游報價,
巴厘島旅游多少錢,歡迎登陸國旅
旅行社出國旅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