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來源:北京旅行社發布時間:2012-02-16
去海南旅游黎族是個性格豪爽、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論是結婚、建房、歡度佳節、農閑娛樂,還是進行宗教活動,除了大開宴席,還要敲鑼打鼓,大跳民間舞蹈,用舞蹈來傾吐自己的心聲。
當然,黎族的民間舞蹈也無不例外地來自生產勞動和生活。他們的民間舞蹈,有的由生產勞動中的動作變化而來,如《清音舞》、《鑼鼓舞》、《打碗舞》和 《打柴舞》等,有的則是宗教儀式上用的祭祀舞蹈,如《年舞》、
《招福舞》、《捉鬼舞》和《跳娘舞》等。這些民間舞蹈,把濃厚的生活氣息與文娛體育結合在一起。邊歌邊舞,極具娛樂性。
《舂米舞》是由黎族婦女在舂米勞動中單調的舂米動作演變而來的娛樂性舞蹈,黎族人辦喜事的時候,婦女們聚在一起,在大木臼中放入稻谷,4人或6人各持木杵,輪番把稻谷舂成米。慢慢地,她們在揮動木杵時加入了一些動作,使單調的木杵與臼的撞擊聲變成有節奏的撞擊,從而演變成了自娛性強烈的舞蹈,體現了黎族女子勤勞、溫順和柔韌的性格。以4人《舂米舞》為例:一對以右腿弓步站立相對著舂米,另一對也相對而立,只是腿膝時曲時直地舂米。舂米時,一對往木臼里舂米,另一對便可以木杵撞擊臼沿或臼邊。有的在臼內舂一兩下,又在臼邊撞擊數下,在同一節奏中,響起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這兩種和諧有趣的聲音。有時,她們在高處跳起《舂米舞》,那種“咕??叱!咕叱!咕叱!咕咕叱!咕咕叱!咕咕叱!”的聲音,會順風傳至三五里之遙,讓在路上的人也會感覺到不那么孤單了。
《錢鈴雙刀舞》據說來自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小伙子同時愛上了一個姑娘。這兩個小伙子中,一個是謙虛的人,另一個卻是驕傲無比,姑娘選中了那個謙虛的小伙子。在他們舉行婚禮時,那個驕傲的青年借酒持雙刀緊逼新郎,想乘比武之機傷害他,而謙虛聰明的新郎機智地拾起錢鈴抵擋,終于使自己擺脫了困境。《錢鈴雙刀舞》就是表達了這個故事。黎族大多居住在山區,黎族男子崇尚武勇。在生活中,一要強身,二要保家護村;而在狩獵中,要爬山跨澗,要飛速追擊,還要與兇狠的野獸博斗。因此,他們性格剛強,愛弄刀棍。錢鈴棍約兩尺長,比喻扁擔;兩端各系一串銅錢,意喻山蘭稻豐收。舞者頭纏紅巾,身穿傳統服裝,一人手持五寸雙刀,勇猛地向持錢鈴棍者佯刺,持錢鈴棍者則上下、左右、前后地靈巧招架和周旋。一剎時,雙刀翻飛,錢鈴棍揮舞。持刀者有血戰到底的氣概,持棍者則有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很是壯觀。在這樣的一場博斗中,不時傳來錢鈴的脆響,驚心動魄。
《年舞》又叫《平安舞》,是黎族祖先舞之一。每逢正月初二,黎族男女便身著傳統服飾,殺豬供祭,敲鑼打鼓,由一老者主持慶賀新春儀式。在鑼鼓聲中,主持儀式者帶頭起舞,眾男女跟隨起舞,以示送舊迎新,預祝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平安,五谷豐登。舞者身軀平直,兩腳踩碎步前進,雙手在左右腰側前后擺動,雙膝向左右兩側時彎時立,每兩步后,第三步雙足并立,反復循環。這個舞蹈動作簡單。但深含著黎族人民對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擺開腿一樣粗的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蕭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當一對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嘿!呵嘿!”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這時,往往因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睞。
早在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結束流放生活離開海南時,得到了黎族父老鄉親的“黎歌蠻舞祝公歸”的歡送,寫下了“蠻舞與黎歌,余音猶杳杳”的詩句??梢?,黎族的歌舞不但歷史長,而且有其獨特的魅力。
¥3200起
¥3900起
¥4680起
¥6380起
¥3960起
¥350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