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來源:北京旅行社發布時間:2011-06-03
偉人毛澤東在這里崛起,中國共產黨在這里站起,中國革命在這里大轉折。要問哪座城市因為會議而聲聞全國,而被永久記憶,而獲得萬人景仰,估計就貴州遵義市了。
遵義因紅軍長征而名垂青史,遵義的山山水水因遍布紅軍足跡而獨具靈氣,遵義更因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西部大開發而成就彰顯。
圣地尋蹤
遵義市紅花崗區老城子尹路96號,一幢坐北朝南的兩層灰磚小樓,這是當代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建筑之一。
事實上,這幢兩層小樓,當時是軍閥柏輝章的公館。按照1954年楊尚昆同志的說法,“我作為紅三軍團政委參加了遵義會議,會議召開處是一棟挺氣派的樓房。”
歷史賦予遵義如此的榮耀
上世紀30年代那陣子,遵義是出產軍閥的地方,姓柏的一家勢力算是很大的了。柏家老二柏輝章早年畢業于武昌講武堂,從排長做起,最后當上了黔軍王家烈部的師長。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家這棟被楊尚昆同志評價為“挺氣派”的樓房,會一朝名揚天下。這一天,從1935年1月中旬開始。相信,湘江戰役是紅軍戰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8萬紅軍損失過半。歷史到這份上,注定不來一個轉折都不行了。而這莊嚴的使命,落在了遵義的頭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遵義被歷史賦予的光榮。1935年1月15日到17日,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召開。會議尖銳地批判秦邦憲、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單純防御、在戰略轉移中實行退卻逃跑的錯誤,糾正了當時最緊迫的軍事和組織上的錯誤,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兩克遵義,激戰婁山關,一次會議,四渡赤水,神奇便如此鑄就,輝煌也由此鐫刻。
遵義迎來一股紅色“尋根”熱“遵義不僅只是屬于遵義,也是屬于全中國、全世界的。”2011年4月28日,在“遵義會議會址”六個金色大字的牌匾下,專程從北京來遵義旅游的陳先生激動地對記者說:“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讓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命運轉折的歷史淵源和歷史選擇,與我來之前的認識完全是兩個概念。”整整76年了。76年的時間風塵,足以把人們的許多記憶蕩滌得無影無蹤。但76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那次艱苦卓絕的遠征,那皚皚雪山、茫茫草地、滾滾大渡河、錚錚鐵索橋、戰士們爬雪山時磨禿了齒的“腳馬子”……在千萬中國人民心中或急或緩地流淌。
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陳松正準備去參加一個建黨90周年遵義群眾紅歌會的籌備會議,被我們“堵”在了辦公室。他只能感嘆,“全國人民對遵義太有感情了!”他介紹說,76年來,遵義會議及其召開這次會議的會址,一直是中國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上所有關心中國革命的人們心儀的神圣之地。紀念館今年1至5月,參觀人數已達60余萬人次。
紀念館辦公室主任張小靈則對遵義這個城市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她說:“一次會議就這樣成就了一座永恒的城市。”
雖然,遵義會議背后的故事很長很長,為這次會議召開的準備極重極重。然而時至今日,面對小樓,還能感受出里面凝重的氣息。走在紅軍街上,每一步都能踏出歷史的回響。
■人物故事
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是瀏陽人
“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就是瀏陽人!”走進遵義會議紀念館,辦公室主任張小靈聽說我們是瀏陽老革命根據地過來采訪的記者,他饒有興趣地談起了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孔憲權的傳奇的故事。
孔憲權,原名孔權,1911年2月出生,參加過一至五次反“圍剿”,曾當過紅一方面軍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傳令排長,長征途中任紅三軍團四師司令部偵察參謀。
孔憲權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身經百戰的他最值得驕傲的戰斗是1930年12月30日在江西永豐縣打的龍岡之戰。這一仗,紅軍打敗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十八師,活捉了該師師長張輝瓚,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大勝利。
孔憲權一生喜歡喝酒,一次喝醉酒誤了軍機,被彭德懷撤掉傳令排長的職務。即使到了晚年,孔憲權每天也要喝上二兩包谷燒。
在攻打婁山關的激戰中,孔憲權左腿胯骨中了敵人的6發機槍彈,被打穿12個槍眼。由于傷勢嚴重,紅軍不得不將他留在當地。傷愈后,左腳短了近10厘米的孔憲權流落鄉間。一直到1950年,孔憲權不經意間在報紙上看到貴州省軍區司令員、政委是當年自己所在團的首長楊勇、蘇振華,他才重新回到組織。
1952年,孔憲權參加了“遵義會議紀念館籌備委員會”工作,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籌備委員會秘書。1955年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孔憲權成為紀念館的第一任館長。任職期間,孔憲權為紀念館征集革命文物、搜集歷史資料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現在紀念館收藏的歷史照片,大多為那時所拍攝。
1958年11月,鄧小平來遵義參觀紀念館時,對孔憲權說:“你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最合適的人選。”
歷史鉤沉
毛主席為遵義會議會址題額
1964年,遵義會議會址進行大維修時,有關領導提出,如能有毛主席的題額,那就更完美了。當即責成貴州省委辦公廳寫報告向中央請示。毛澤東得到楊尚昆轉呈的報告后,于當年11月欣然揮毫題字。
毛主席的題字寫在兩張長34厘米,寬24厘米的宣紙上,分三行從右到左豎寫。原物現存中央檔案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前任館長費侃如說:“在所有的革命舊址中,毛主席只為遵義會議會址一家親筆題寫址名。”
鄧小平:我就坐在那里
1958年11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到貴州視察,并專程參觀了遵義會議紀念館。
據當時隨行采訪的新華社貴州分社社長肖明事后發表的報道記述,鄧小平一行仔細地察看樓下的每一間屋子。隨后,他們踏上窄窄的樓梯登上二樓。當走過東過道小客廳時,鄧小平雙目炯炯,環視著廳內的長桌、椅子、掛鐘、壁柜和彩色玻璃窗,肯定地對陪同的同志說:“會議就是在這里開的。”并指著里側的角落說:“我就坐在那里。”
市民將紅色文化搬進家里
練鳳江是遵義醫院神經內科的一名醫生,受父母影響,從小就對紅色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直至將紅軍的革命歷程用文字、圖畫、雕刻等不同藝術形式在家里展現。練鳳江家的屋內陳設均為他自行設計,分成紅軍長征路、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大渡河等若干部分。他在屋頂花園內,按照地理方位和比例建造了一條紅軍長征路,從瑞金到吳起,途經的遵義、毛兒蓋等重要地點一應俱全,紅軍井、古樹、碑刻、山水等形象逼真,他還特意請來遵義市老紅軍王道金簽名題字。練鳳江的父母年輕時就喜歡收藏與紅軍有關的報紙、郵票、畫報等。上世紀八十年代,父母將收藏的上百件陶瓷、毛主席像章、畫報等全部移交給了練鳳江。從此,零花錢、獎學金、工資、獎金,大都被他投入到紅色收藏中。成為一名醫生后,練鳳江更是時刻以長征精神來鼓舞自己,并成為紅色文化的義務宣傳者。
¥2800起
¥2390起
¥2888起
¥2980起
¥2780起
¥2800起